社造知識雲Knowledge cloud.

回列表頁
2013-04-27

《中國時報》專欄:徐光啟與文化創意

 

 

2013/04/27 - 中國時報 A24 / 時論廣場

 

歷史的發生總在一念之間。

 

如果當年劉備沒有因為對陣經年、心煩氣躁,下令七十萬大軍移屯入林,東吳陸遜的火攻之計不可能大獲全勝;養兵千日的蜀漢也因夷陵之戰後元氣大傷,不僅讓劉玄德病逝於白帝城,更間接導致日後五次伐魏依舊功敗垂成之憾。

 

假使一九五○年韓戰沒有爆發,原本對台灣抱持觀望、甚至是放棄態度的美國總統杜魯門,不會在第一時間派遣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協防,使得當時岌岌可危的國民政府獲得喘息機會,進而與美國建立起特殊的戰略夥伴關係。

 

歷經萬曆、天啟、崇禎三朝起落的徐光啟也是如此。徐光啟迥異於一般傳統士大夫之處在於:官拜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的他,除了學貫古今,更試圖融通中西,透過傳教士大力引進西方科學思潮,希望補強東方思想長期「重政治輕科技」的缺憾。曾與利瑪竇合譯《幾何原本》,著有《農政全書》、兵法《徐氏庖言》、《崇禎曆書》等傳世典籍,堪稱結合近代中西文化的第一人。

 

深刻體察「知識就是力量」的徐光啟,也積極實踐科技興國的理想,最典型的事證包括召集當時來華的耶穌會教士,以西人西法修撰向來被視為統治權象徵的《崇禎曆書》;還有引進歐洲新式火砲技術,協助成立砲兵部隊,期待能「練兵、造砲、救國」,成功抵禦來自北方女真人的鐵騎侵略。

 

但,事與願違:爭議不斷的《崇禎曆書》一直為保守勢力所反,完成十年後仍無法頒布天下,在崇禎帝自縊後,經湯若望刪補修訂,轉獻給甫成立的滿清王朝,由順治帝更名為《西洋新法曆書》頒布於世;紅夷大砲等新式武器與部隊,則因官僚體系的推諉掣肘,遲遲無法發揮制敵功能,並隨著明末不少叛將降清,反為滿清所用、在不少侵明戰役中屢建奇功,最後終結大明帝國。

 

之所以回顧起這一段歷史,是因為三月底參與《旺報》舉辦的第三屆滬台論壇,得空一遊上海徐匯區光啟公園有感:倘若四百年前,生性猶豫的崇禎,能在固守中國傳統思維與接受西方科技創新的十字路口間,當機立斷選擇後者、蓄意中興,今日世界勢將出現完全不同的樣貌,工業革命不見得發軔於英國、資本主義不一定會席捲全球、英語與美元可能不會是國際通用語言與貨幣…。

 

對應起會場內的談論主題─「文創與現代服務」,徐光啟無疑是飽讀詩書、滿腹經綸的文化人,同時又兼具大無畏的創新勇氣與精神,在這樣一個深具文化創意素養的偉大思想家身上,我們看到了從根本思維改變傳統窠臼的真知灼見,領會到超越「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」的大度格局,更感動於知識分子以經世濟民為己任的鴻鵠之志。

 

相較於各界皆把文創發展侷限於影視、工藝、音樂、設計、出版等有形產業的現況,是否該有另一類視野寬廣的角度,一如融會中西、承先啟後的徐光啟般,直陳「文化創意」其實是一種人文關照、一種處世態度、一種生命價值,與其「文創產業化」,不如「產業文創化」! 歷史的改變總在一念之間,不是嗎?

 

(作者為信義房屋董事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