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造知識雲Knowledge cloud.

回列表頁
2018-01-01

【SDG3】余虹儀:友善高齡環境,不能只靠博愛座

 

/余虹儀

 

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,環境規劃卻沒跟上需求,增設博愛座、親子專區,是最佳解方嗎?問題出在設備不足,還是「好」設備不夠?

高齡化加少子化,我們的社會除了老年人口比例快速攀升,年輕的勞動人口與照顧人力都日漸減少。

日常的環境、設計與服務,應考量到特殊族群與一般人都能使用的通用設計,以提升長者的自主能力,也減緩老人退化或失能。然而,許多人都明白高齡化趨勢,卻仍沒有太強烈的危機意識,更沒有發現高齡化帶來很多社會現象與潛在問題。

我從國小一年級就自己搭公車上學,還記得那時的公車設計,下車是要拉鈴,現在都改為人人方便使用的按鈕。

向日本學暫歇設計

走在路上,偶爾能見老年人在路邊花圃靠坐。仔細觀察台灣街道,街道座椅數量很少,分布也不均,多半出現在公園和候車亭。有些公共場所,如百貨公司、圖書館和車站等,即使設有公共座椅,數量也不足。然而長者步行一小段距離即有暫歇的需要,高齡化社會的環境規劃不得不面對這廣大的需求。

在日本東京,許多街道和公共場所都可見欄杆式的暫歇設計。欄杆式的好處是較不佔空間,同時能乘坐的人數也較多。另外,通常會提高乘坐位置的高度,讓膝關節普遍退化的老年人可採高坐姿,起身更容易。有些老年人外出還會使用輔助推車與座椅結合的產品,只要走累了,隨時能坐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現在可能還沒什麼人在乎長者的需要,但社會快速高齡化是事實,只能說太晚或沒有意識到長者是主流客群的商家很難長久。因此,盡可能朝向通用設計、友善環境和共融社會的方向去努力,絕對是一個高齡化社會無法忽視的目標。

還想了解更詳細的故事嗎,全文請見

https://csr.cw.com.tw/article/40229 

((本文感謝CSR@天下提供))